在达州检察战线上,有一位在民行检察坚守整整20年的“老法师”,他把人生最华美的篇章写进了一本本为民而行、公正司法的卷宗,他用扎实的业务和无私的奉献,诠释了民行检察官的职责与担当,他也成为了“后浪”眼中的标杆,群众心中的守护者。
匡方泉,中共党员,历任达州市检察院书记员、助理检察员、检察员、民事行政检察处处长。被市人大常委会聘为立法专家,曾获达州市环境治理巩固年先进个人、“五优干部”等荣誉称号,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,办理的1起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,推动实现达州检察机关全国指导性案例破零。
深耕案牍:在卷宗里种法治
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被称为“民告官”的最后防线,涉及领域广、法律关系复杂,既要精通民事行政法律体系,又需具备化解社会矛盾的智慧。
匡方泉始终秉持“监督与救济并重”的理念,在二十余年间办理各类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1000余件,提出抗诉、再审检察建议案件采纳率达100%,推动纠正多起重大案件,在达州检察系统内享有“民行活化石”的美誉。
“婚姻关系存续期间,夫妻一方违反忠实义务,因婚外情擅自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婚外第三者的,该赠与行为违背公序良俗,依法应当认定无效。”在办理的一起赠与合同纠纷监督案中,他提出“夫妻共同财产处分需考量忠实义务”的审查要点,认为无过错一方有权向受赠人追回全部赠与财产,并依法进行监督,最终推动法院改判,帮助无过错配偶方追回共同财产。该案入选全国指导性案例。
面对虚假诉讼“发现难、查处难”的痛点,他牵头建立异常案件特征数据库,通过文书筛选、要素归纳、点位提炼,精准识别、指导查证出100件民事虚假诉讼案件,向人民法院发出11份再审检察建议,向公安机关移送了20名犯罪嫌疑人涉嫌虚假诉讼罪的案件线索。与此同时,他还因地制宜选定民间借贷、破产清算、劳动争议作为虚假诉讼“攻关课题”,通过分析3000余份裁判文书,提炼出“证据缺失、资金空转、关系异常”三大识别要素,独创“三维审查法”,即“纵向穿透证据链,横向比对类案库,立体评估社会效果”在全省检察机关作经验交流。
情系民生:把温暖揉进法条
针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,他指导辖区基层检察机关组建“有事找小杜”“安心·同行”等特色办案组,推动建立支持起诉协作机制。办理的一起劳动合同纠纷案中,农民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受伤未获赔偿,他主动为其申请司法救助金,促成息诉罢访。这种"“监督+救助”模式已在全省推广,惠及 1200 余名困难群众。
在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时,匡方泉坚持“一案三查”原则:查法院裁判有无错误、查行政行为有无违法、查争议化解有无可能。办理的一起涉退役军人行政履职纠纷中,他创新“检察一体 + 异地协作 + 检法联动”模式,推动化解系列因服役期间未作因战因公因病残疾等级评定导致的16年诉访积案,该案也被评为全省优秀案例。
他首创“监督、办案、和解”三位一体工作法,推动全市建成2个“和解五法”工作室,20年促成 167 起案件和解。面对新时代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新挑战,他牵头组建“老年人权益保护”“农民工讨薪”等特色办案组,推动建立弱势群体支持起诉协作机制。他带领检察官穿梭于农村集镇,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,解答法律问题,成为群众心中的“保护伞”。
薪火相传:用匠心培育新苗
他深知,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只有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,才能更好地推动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。在30余年的检察生涯中,他不仅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民行检察官,还积极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检察人才。
在民行部门内的“新法规一周学”活动中,匡方泉都把《民法典》条文编成“法治顺口溜”,为部门青年干警们细心讲授。90 后干警王皓至今记得第一次汇报案件时,匡方泉逐字批改的审查报告,连标点符号都用红笔圈出。在他的带领下,达州市民行检察队伍连续五年全省考核前三,3人入选全省民行检察人才库。
他独创的“一案多品”实训法,通过重大案件联合办理提升实战能力。选取典型监督案例,要求干警分别从结果、审判程序、执行多视角撰写审查报告,在案件汇报中进行 PPT 展示案件脉络、争议焦点、处理意见。这种沉浸式培训使年轻干警迅速掌握多维度分析能力,5名干警在全省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中斩获奖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