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达州市人民检察院 >> 队伍建设 >> 检察文苑 >> 正文

从“家徒四壁”到“殷实之家”
更新时间:2018/6/14 11:12:59   作者:佚名   来源:本站原创    点击数:15714

 “家徒四壁”到“殷实之家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记者探访检察装备的变迁史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四川省人民检察院达县检察分院1978年重建,除了一栋修缮后的办公楼外可谓“家徒四壁”,百废待兴。当领导将一把“28自行车”钥匙交到霍建国手中时,不得不再三叮嘱:“公车不能私用、私借,这是我们检察院‘最贵重’的资产,爱惜使用、小心保管,其他干部要借用一定要经主要领导批准。”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作为检察分院重建后的第一辆公车,虽然只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,但它的身份却要追溯到建国初期。195311月,达县检察分署在报经省人民检察署同意后方才申请到一辆公车“编制”。用公费购置的自行车修修补补、历经风雨直到1975年检察院被撤销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我有一次不小心将自行车弄脏了,回单位正好被办公室主任看见,当场被狠狠批评了一顿。”达州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的霍建国对当年情况记忆犹新,由于通讯不便,自行车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到邮局拿电报搞收发。其他干部出城办案向领导申请用车,领导一律不批:城外路烂,车骑坏了怎么办,自己走路办案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“当时达县地区还包含巴中、邻水等地,出门办案一般先坐班线车到县上,再通过搭拖拉机或牛拉车到乡上,如果要到村里就只有靠走路。”霍建国回忆:由于途远难行,当时出差没有定数,预计两天的行程可能会耽误一个星期也说不定。如果去一些偏远地区,干部们还要背上米、面等生活物资。因为偏远地区的老乡不收粮票,搭伙吃饭要按人头和天数交粮食。

 

交通的不便,让检察分院工作开展得极为艰难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979年夏天,检察分院发生了一件“大事”:一辆吉普车开进了单位!附近居民纷纷前来围观:摸摸这儿,看看那儿,指着“武汉牌”几个字议论纷纷。为了保管好车辆,全院干部专门买来帆布为吉普车搭建了一个“车库”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车有了,可没人会开。整个城区只有404一个汽车修理厂,老司机不仅要有良好的驾驶技术,日常维修、保养全部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。经过多方推荐、比选,从西藏汽车团退伍的战士张维良凭借过硬的技术,被检察院招聘为第一位驾驶员。很多干部都记得,张维良可是院内的“明星”,只要他一趴在地上维修保养汽车,就有很多人在旁围观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80年代改革开放,达县检察分院也借着改革的春风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。为提高办案效率,解决交通问题,两级人民检察院80年代初开始大量装备车辆提升战斗力。截止1983年,共装备汽车18辆、摩托车1辆、自行车17辆。紧接着,随着国家进出口贸易速度的增长,“波罗乃兹”“伏尔加”“标致505”等进口车辆也投入到警车的序列。连伙食团的大师傅也有了一辆加重28轮自行车用来拉菜,告别了肩挑背扛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车辆装备的配备提升了办案效率,更让干部们兴奋的是摩托车的配备。汽车必须配专业驾驶员,除了办案平常想“摸”都不容易,而摩托车不同。院领导鼓励全体干部:“以后下乡办案,学会骑摩托去,学不会就走路去。”虽然没有人指导,但不少老干警凭着悟性和韧劲,硬是练出了一手堪称“杂技”摩托车驾驶技术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90年代,为适应巴山地区的复杂路况,两级检察院不断更新淘汰车辆,装备的40辆汽车和23辆摩托车已基本能满足当时办案的需要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车辆的增加,使交通不再成为检察机关办案的瓶颈。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检察工作的对象、手段和客观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。检察官取证、核证、质证等活动的实质,就是与犯罪分子争夺犯罪信息掌握权、控制权的斗争。2000年后,达州市检察机关开始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,进入了信息时代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“一张嘴,一支笔,一叠纸。”几十年来手工办案方式要转变,不是买几辆汽车、摩托能解决的问题。经费、人才、技术、观念是检察信息化工作上的关键。为了适应检察信息化工作的需要,达州市检察院加大对干部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,定期组织大家学习充电。通过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,让从事检察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实际参与业务部门的工作,熟悉业务部门的流程,结合实际对传统的办公、办案方式进行改革,迅速把现代科技手段,尤其是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,提高现代化装备的操作水平,造就了一支将技术管理、法律有机联结起来的复合型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装备的变迁,让检察院的工作如虎添翼,但除了硬件的变化,检察干部身份和职责上的变迁却体现在服装的改变上。自从1978年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,检察机关已经进行了4次换装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最开始,为了适应斗争需要,中央决定给公检法司部门的工作人员配发蓝色的公安制服。直到1984年,两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员、助理检察员、书记员才穿着统一的检察制服,行驶国家检察权,当时一共有豆绿和米黄两种颜色。

 

1989年,检察制服换装时,制服的颜色取消了米黄色,一律采用豆绿色化纤面料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00年,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和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发展变化,检察制服取消了大沿帽、肩章和领花,新式春秋制服、冬服、单大衣为藏青色,夏季上衣为灰色短袖,并配置检察徽标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038月后,两级人民检察院换发新式检察夏服。新式检察夏服上衣采用衬衫式设计,面料颜色为天蓝色,分长袖和短袖,佩戴领带(检察蓝领带)、佩戴检察徽标(轻质大徽标),上衣下摆扎在裤腰(或裙子)内。而正是这套服装,体现了检察人员做为文职公务人员的特性,展现出较强的亲和力,诠释着检察工作逐步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。

 

检察制服的变化,折射出检察机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职能,也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检察工作的关心、支持和要求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□陈军 本报记者 龚俊

【编辑:xcc】 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Copyright (c) Since 2011 by www.scdzjcy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联系电话:0818—2125402 传真[FAX]:0818-2182083 主办单位:达州市人民检察院
    地址:达州市通川区西外新区白塔路299号 邮政编码:635002 蜀ICP备12009081号-1